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到崔健上“中国好声音”
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 ” 到崔健上“中国好声音” * 看到你读完我的文章后,拿起来贝多芬 Op.106 的乐谱进行分析,我很高兴。尽管,我认为这件事儿,对于您似乎应该是在 20 年前就去做的,甚至是 40 年前。想一想莫扎特还在加着尿布的时候就已经作曲了。不过,责任当然是在我,怪我没有早点儿把这些文章写下来。关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阿多诺和萨义德都有过专门论述。我实在不愿意完全相信这些过于邪乎的哲学论述,不过作为参考我还是摘录两段: “晚期作品有成熟意义的艺术家不会类似那些在成果里寻找的艺术家。他们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圆形的,而是向前的,甚至是毁坏性的。没有甜,苦和辛,他们不会使自己屈服于纯粹娱乐。他们缺少所有古典审美艺术作品对协和的习惯需求,他们显露出更多的是历史的而不是生长的足迹。” “ 客观的是那碎裂的风景,主观的是那唯一使之发亮的光。他没有谋求它们彼此和谐综合,他,作为一股分裂的力量,将它们在时间中分开,以便将它们存储永恒,也许。在艺术史上,晚期作品是灾难 ” 。 仅就音乐本身而论,在贝多芬开始写第 28 号奏鸣曲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创作钢琴奏鸣曲。其实,贝多芬写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就已经非常好了,到了中期他的奏鸣曲基本上达到一种完美的程度。然而,第 28 号奏鸣曲一开始就有一种飘渺的感觉,有些玄想的气质,这是在贝多芬以往作品中所没有的。然后,就是第 29 号。仅从其庞大繁杂就可以感觉出,这是一个不同一般的作品,在贝多芬之前和以后的奏鸣曲创作中都不曾再出现过。它包含了许多东西。贝多芬自己说,这是他在一架钢琴上写的交响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贝多芬在写这首奏鸣曲时,考虑的不仅仅是奏鸣曲式,更多的可能是交响乐的终结问题。因为,这种对于贝多芬来说最为重要的音乐表达形式,到了那时已经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即古典交响乐的终结。所以,第 29 号奏鸣曲,在本质上,可以视为贝 10 。尽管在时间上它完成于贝 9 之前,但其实是贝多芬对贝 9 之后交响乐的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音乐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 29 到 32 号奏鸣曲,仅从感官,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构成。一种是混乱、怪异、不和谐、突兀、碎片化;另一种是极度优美、和谐、和有序。这两种声音在贝多芬最后的奏鸣曲中始终是分离的,不可调和的,至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