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那些雨”的博文

那些雨

  那些雨 ——托马斯·爱德华和李商隐   * 读爱德华的《雨》, “ 像折断的芦苇间一池寒水 ” , Like a cold water among broken reeds, 突然对李义山的那句 “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感受完全变了,原来诗中淡淡的冷清,孤寂,蓦然间变成了一种刻骨的东西。随后意识到,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夜晚,那里也有一场雨, nothing but the wild rain ,也有一个诗人,在夜晚,孤独,敏感,寂寞的躺在一间屋子里, lying , still , awake , solitary, listening , to the rain, 独自 听着屋外的雨。李商隐一生抑郁不得志,诗歌困在离愁别恨之中,其实几乎整个古代中国的诗人写的大都是那些颇为相似的相思的痛苦和个人的抑郁,中国人不太爱思考死亡,也缺乏宗教的感情,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爱当官,不当官就万事皆空,其实,如果没有了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整个唐朝的诗歌可能也就多少变得有些不过尔尔了,但也许在两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文人固执于反反复复的表达相思之情,可能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歌的范式,在深的层次上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结,它因此便成为了一个晦涩的隐喻。   在那场午夜的雨里,托马斯谈到了他心中只剩下对于死亡的爱,因为,那时他已经知道,他所拥有的只有死亡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在 1916 年,托马斯 38 岁,他在大学里就结婚,生了孩子,为养家糊口,毕业后一直拼命撰写评论文章和审阅稿件,从早到晚,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这当然不是他的理想,于是这种写作使他心情抑郁,有时故意躲开妻子和孩子,曾经因为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看过心理医生,后来,他遇到了弗罗斯特,两人遂成为相互理解和欣赏的至交,曾计划一起移民美国,比邻而居,当时弗罗斯特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只出版了一本薄薄诗集的小诗人,但托马斯敏锐的意识到了,他的诗歌对于英语诗歌的重要意义,并为他写了一系列的评论文章,而弗罗斯特发现了托马斯的散文中蕴藏的非同一般的诗歌天赋,他鼓励托马斯把散文直接分行写成诗,在弗罗斯特的鼓励下, 36 岁的托马斯于 1914 年开始写诗了,可能托马斯真的就是把他的散文直接分行的,那一年里他写了很多首诗,但是,最终也是因为弗罗斯特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