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华的《活着》
说明:不是大老婆的谐音。是答老裴。 老裴: 你这贴让我想了很多。。 我在看余华小说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沉浸到故事里去,一边看我也在一边研究他为什么这么写,这 么写的目的何在。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余华的表现力是卓越的,你可能能够诟病他的大框架的恢弘与严密的逻辑性的欠缺,但是他在细节的铺陈上相当高明,着墨不 多,几个小段落的描写和几句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就把强烈的画面感摔在你的面前,这一点非常让人钦佩。你说的单薄,应该是他的大框架,但是我没有发言权, 小说我并没有读完。关于应该选取最普通的人来表现最不普通的事,还是用一个不具代表性的人物阐述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普遍遭遇,我觉得这里面没有对错,目的 达到了就是好作品。裴福贵是具有一般性,那你如何安排给他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呢?不显得突兀吗?如果平淡的人说平淡的事,那小说基本上也就寡淡如水了。故事 其实就是各种巧合的浓缩不是吗?假设你真的能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一个庞大的时代,还具有非凡的可读性,我是非常拭目以待的! 立: 这真是要说太多了。只能随便写写。一一定正确。这个也没有标准。 1 ,活着是一部好作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但是,现在渐渐对它不满意了。但觉得它仍然是非常好的小说。 2 ,余华的技巧的确非常好。下面的猫说的,越残酷越诗意,其实也是一种技巧。还有,苗高经常强调的——克制,都是技巧。一个问题是,比如,如果总是越残酷越诗意,这就是一种套路了;或者,写 40 万字全是克制,就是单调了。这样,或都有些做作了。余华的这种越残酷越诗意的技巧,就有些太明显了。现在,一想那个开头,就觉得他是在应用技巧。(别的记不清了。因为正巧前一段重看了一下开头。)记得卡尔维诺评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很难分析技巧的作家,好像没有技巧。 3. 关于长篇,短篇,最近有些感慨。因为,我一直在写这个长篇。写了有三年了,每天几乎要写 7 、 8 个小时。现在,感觉短篇再完美也只是个盆景,而长篇是森林。盆景再精巧也只是个小玩意。 我 说余华是因为,像活着这样的题材,其实应该写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起码更厚重更丰富些的作品。毕竟,现代社会,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是以前 2000 多年加起来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水平不能还停留在明清的平淡冲和,况且,极简主义已经过时了。山崎实的大楼被炸后,查尔斯 · 詹克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