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天堂街的来信——我谈佛祖悉达多”的博文

天堂街的来信——我谈佛祖悉达多

  天堂街的来信 —— 我谈佛祖悉达多 * 释迦一日,因爱而出走。但他身后抛下了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这种做法其实很绝情。从一开始种种迹象就表明,这个青年人的身上有一些不同凡响的特质。十六年后,三十五岁的释迦牟尼坐在了菩提树下。七日静思,终于觉悟成佛。然后,他来到了鹿野苑开始传授佛法,史称法轮初转。 佛就是觉悟者。佛法就是要让人摆脱世间相对性的纠结,忘却生死,放弃爱恨,超脱轮回。因此,佛不爱人。佛的心中无爱也无恨,了无牵挂。但释迦牟尼一生却仍有牵挂。他四方游走传教,颠簸流离,最后死在了返乡的途中。也就是说他一生不能释怀的是要帮助世人摆脱人世间的苦痛。所以,他仍然有所期盼,没有解脱。 佛祖只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而非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他一直还是那个在二十九岁时一日之内看遍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而心中涌起一大悲哀决意要悟道以渡世人于苦难之中的名叫悉达多 · 乔达摩的年青人。他的不凡之处是他的心中有大悲悯。这让他觉悟了佛法,也让他对自己的家庭作出了绝情的事情。他并不是佛。佛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物理的。我们不幸成为这个物理世界中的一种具有情感和思维的动物,为生死离别这种自然的过程而痛苦。但我们注定无法摆脱生老病死,欢愉与恐惧,爱与恨,思念与烦恼,种种矛盾的纠结。这种痛苦的纠结是没有解脱之道的。 大彻大悟终究不过是一种无奈。佛也渡不了你。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在冬夜里靠划亮一支火柴取暖的小女孩。而我们手中燃烧的这支火柴就是爱。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悲悯。 那些浩繁的佛经也仅仅是一支火柴,它们同样是悲悯,而佛祖已经死了。 * 作为释迦牟尼的家人,他的妻子,孩子,还有父母,他们的痛苦被忽略了,好像那些痛苦是无足轻重的,或者并不存在,或者如果存在也是必须的。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这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倒像是佛祖如来借六世之口说出的他自己两千年来心中的纠结。 没有纠结未必就是洒脱。 可是世间那有什么双全法啊。   * 就我的理解,释迦牟尼比耶稣更平易。耶稣像是严父,佛祖像朋友,邻居家和蔼的老爷爷。耶稣死前所说的话让我震撼,但佛祖的死更让我感动。他没有一点耶稣救世的英雄气概。他死的非常平凡,没有说出什么惊世的格言,只是告诉弟子们不要悲哀,生死是世间万物的宿命。他最后说:我亦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