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致我亲爱的网友”的博文

致我亲爱的网友

昭明,你好! 我第一次遇到有人真的能把《追忆似水年华》看完,而且还不止一遍。我想世界上看完这部书的人可能不会很多,但我知道一定是会有的。所以,你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但也不会是特别孤单的,属于少数派吧。桑格塔有过一个论述,过去以来我一直很喜欢,大概是: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有时不是看喜欢它的人数的多少,而是看对它喜欢的程度。我想可能爱的程度,包括强度和时间上的长度,才是有意义的。不过,现在对于这个观点我也开始不能肯定了。因为,我发现现在有那么多的大妈和小姑娘们,对于韩剧和泰剧的热爱的程度,简直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我的母亲就是因为熬夜看韩剧,结果看成了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真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啊!什么是好与坏?这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难题。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奇异的星球上的一群非常奇异的生物。我们不仅拥有基因组,我们还拥有文化。尽管,仅在银河系就有 1000 亿颗恒星,而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迄今为止人类所有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努力都是失败的。我坚信生命在整个宇宙中是唯一的。我们的存在是一个非常荒诞的事件。 对于生物体来说,性是所有行为的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归宿。所有的文化都是与性和死亡相关的。但与一般动物的以性为驱动的行为相反,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冀以摆脱性的方式而达到个体的永恒,(而非种的基因的传播。)过去的研究一直很难找到人类独特的,可以与其他动物截然区分开的特性。我认为人所独特具有的唯一特性是:人是一种追求不死的动物!它向往着个体价值的永恒。所以,人是追求永恒的动物!因此,人类创造了艺术。 但当有一天人类认识到永恒不过是一种痴妄后,艺术也就必然要开始衰败。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时代。 今天艺术正在衰败,我们面对死亡,要么选择及时行乐,要么沉浸于某种形式的追忆。 生命没有永恒,只是不断的回忆。我们在不断地走回到过去,直到消失于虚无。面对虚无,我们还能寻找什么?什么又是有意义的?所以,把一部那么厚的《追忆似水年华》看上好几遍,与成天沉浸于无聊透顶的韩剧、泰剧,在今天,又有什么不同?   立 2016/5/8

致我亲爱的网友

给你回信我都有些惴惴不安了。因为,你很善于误解我,然后,在来信中责备你自己。 你在信中说:“除非你觉得厌烦的时候,务必告诉一声。”这个嘛,是很难的。我很少会告诉别人我厌烦他了。那样不礼貌。我更愿意告诉别人,比如,你真棒!真漂亮!你太牛拉!太有才了!我太喜欢你了!我太爱你了!之类令人振奋的话。当然,有真有假啦。 你的这封信让我很感动。因为,你连在摄坛《巴尔的摩下午 5 点 30 分》里的那些留言都看了,还看的那么仔细。当然,也让我很感慨。如今竟然还有人不知道照片需要后期,需要 PS 。看来你是真的不喜欢摄影。可是,你过去难道就没有注意过你的那些好看的相片都不像你吗?那就是 PS 啊!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摄影?摄影,后期和绘画在本质上都关乎于“观看之道”。 这正好可以用你发给我的那个视频来讨论。我们人类有着一种本能的观看的欲望。如果考察人类的观看行为,就会发现观看的欲望比语言要古老得多。观看的冲动是非常原始的。观看是一种非常动物化的行为。在远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观看,不是观看我们自身的形象,而是观看我们周围所处的环境。通过观看躲避攻击,逃离危险,获得食物,寻找配偶。因此,观看在本质上,在于寻找而非欣赏。在自然界,动物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具有强烈的观看的欲望。观看之道,实为生存之道。 谢谢你发给我的这个视频,我很喜欢陈丹青讲解的内容。但是,这一集里讲到了“未完成的画”了吗?也许我看的不够细。我还要再把它听几遍。看这个视频,又把眼睛看得生疼了。但它的确很精彩。陈丹青介绍的那个意大利画家在主题之外画了大量的貌似与主题无关的中、远景里的人物,街道,这段叙述见解很独到。我喜欢它也是因为在我写的长篇小说里也有类似的结构。在它的主线之外,有大量的平行、交错、纵横的旁线,几乎无穷无尽的小故事,科学知识,新闻和历史。它们可能比主线都庞大,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旁枝错节,永远要远远庞杂于人生的主线。你的主线越复杂,你的那些旁线的复杂度也就随着呈指数级的扩增。这样的枝叶繁茂的迷宫,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还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我喜欢陈丹青说的,一幅出色的画,不一定取决于作者的技巧,有时取决于那个画家如何看这个世界。在文学中可能就是,写作者的境界,眼光,和气度有时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作品的关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位视频中介绍的意大利画家的那些透过画面中主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