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贵:比卡夫卡更荒诞的审判
* 阅读卡夫卡 的《审判》 时,突然意识到郭文贵简直就是卡夫卡小说的一 个逆叙述 ,但是郭文贵的故事比卡夫卡的小说更荒诞,也更精彩。 《审判》中写了一个小人物 k ,有一天突然被捕,被捕后却仍然是自由的,于是他四处活动,搜集证据,要证明他是无罪的,他的确证明了自己没有任何犯罪行为,但他的证明没有任何作用,最后仍然被判处死刑。这是卡夫卡的一种基本的叙事方式,他一直用内容相互矛盾的叙述,不断叠加,从而构建出一个荒诞的世界。在卡夫卡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小人物 k 要进入一座城堡,去应聘做土地测量员,但被困在城外的小村庄里,无法进入这座城堡。于是,他开始想各种办法,和村里的各种人接触,试图进入这座城堡。 卡夫卡无疑是天才的。他在那个时代就意识到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冷酷性与残忍性。个体在体制内是完全无力的,无法摆脱体制加诸于的悲剧性的命运。而个体对于体制的无力又导致了体制的运行最终走上荒谬的轨道。瓦尔特 · 延斯曾这样评论: “ 在还没有奥斯维辛时,卡夫卡已经在奥斯维辛中了 ” 。然而,郭文贵今天以非常现代的方式,翻转了卡夫卡的小说,导演出比卡夫卡的小说更加精彩的视频大剧。 郭文贵事件的本质,在我看来,是一个个体在成功逃离体制后,企图以自己手中的证据,凭借所谓正义和人性,对体制进行一场道德审判,以引发体制内出现他所希望的改变。他的曝光因为无法收获预期效果而不断升级,以致达到了龌龊和令人震惊的地步,但体制仍然沉默,无动于衷,仿佛郭根本就不存在。而郭的审判迅速转变成了又一场全民狂欢的闹剧,一个大众的娱乐节目。这可能是卡夫卡想都不会想到的。 郭文贵为什么敢以一介草民的身份公然挑战一个严酷的体制呢?当然,内在原因可能更复杂,但一个关键是他来到了美国,而在美国有一种与中国不同的,西方式的社会制度。那么,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社会制度呢?这就是郭文贵事件映照出的卡夫卡小说中一个没有被人认识到的意义,即尽管在卡夫卡的笔下那个世界是残酷的,在那个体制内小人物的命运是注定的悲剧,但在卡夫卡的世界中,那些小人物始终在行动着,虽然他们注定要失败,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没有选择醉生梦死听天由命,这使得他们的生存仍然拥有尊严。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 k ,西方社会才可能在今天建立起这样的社会制度。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无论它有什么样的缺点,至少今天郭文贵在世界上有一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