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庞勒维猜想

  庞勒维猜想 In physics, the Painlevé conjecture is a conjecture about singularities among the solutions to the n-body problem: there are noncollision singularities for n ≥ 4.   一个质点 徘徊在 几个质点间, 有时就要和 某个质点 相 撞, 但恰巧 错开了。   总是这样。 相遇,但 最终 错过。   问题是: 在有限的时间里, 在 逐步增多的质点间, 是否可能形成 一种奇妙的 振荡?   一次次错过, 永远的孤独。   这就是 庞勒维猜想 ( the Painlevé conjecture) 一道著名的 数学难题。     立 2014/11/5   *有人说: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但我想写一些抽象的诗。它们十分抽象。而为什么不呢……

抄袭和不完全的抄袭

  抄袭 父亲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支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 着   立 2015/1/14   不完全的抄袭 ——甚至不能算抄袭的抄袭。   终于 我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如织,但 一滴雨和前一滴雨 好像间隔了许多年 的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中间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好像一个我把另一个我 已经忘记   这是长久的生活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是早春 伸出的花蕾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会向我们 点头致意 他们区分不出 我和我,但 我们都怀着一种难言 的情怀向着他们回报 以各自的微笑。     立 2015/1/14

谈谈拉金(Philip Larkin )和两首拉金诗歌的翻译

  谈谈拉金( Philip Larkin  )和两首拉金诗歌的翻译 * 诗歌当然是给人以心灵的瞬间惊奇,但也不至于像沃尔科特写拉金时说的,“打个冷战并点头”,“可笑的让人害怕”。据说余华在读到《窄门》的结尾时也出现了身体颤抖的现象。我很担心,会不会专业作家都具有“打冷战”或“浑身颤抖”的习惯,或者能力?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成为专业作家的可能性就不再是几乎为零了。我也不是非要反感夸张,只不过对这样的夸张不是很喜欢。我不喜欢看见一个男人看到一首诗后,在一旁就开始打冷战并不住地点头。 * 如果说,托马斯·爱德华的质朴里蕴藏着神秘;那么拉金的简单中包涵着复杂。拉金的诗常常貌似简单直白,但有时很不好翻译。好的语言一般都是不好翻译的。记得伊沙曾在一个大学演讲时称:自己的诗经得起翻译。举例在国外的一次诗会上,朋友翻译他的诗歌,但手头没有原诗,于是就把诗的大意翻了出来,结果全场听得哈哈大笑。据伊沙自己说,身旁的一个白胡子老头都笑出了眼泪。我不知道伊沙为什么要这样说,说自己写的不是诗,只不过是些笑话而已。不过,伊沙的一些诗,我还是很喜欢的。只不过后来写得太多了。 从一方面来说,拉金的诗写的多是一些日常平庸的小情感、小领悟,具有心灵鸡汤的性质。因此,容易流行,好像也确实挺流行,据说,拉金的诗集卖得好非常畅销。我这么说并不是在嘲讽拉金。他写下了一些非常棒的诗,而且能让它们流行起来。这是了不起的。我总觉得诗和别的艺术有所不同,好的诗歌一定要流行。诗歌如果只弄成一小圈人喜欢,一小圈人惺惺相惜的小情趣,那与其说深刻,不如说就把诗变成了一种专业知识,可能更复杂和高深,但诗人就不是诗人,而成了工程师。工程师看精密图纸,数学家看复杂的数学推演,都能获得快感。广义来说,图纸和公式也是诗,但狭隘一点来说,它们不是诗歌。无限的广义就没有意思了。 拉金不是肤浅的,但也谈不上深刻。文学本身就没有什么深刻与肤浅,只有是否触能动读者之分。因为,文学就是虚构,它可以让你觉得很深刻,但那只是一种感觉,因为即使这样,它所说的也都只不过是似是而非的文学表达而已。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学反映的永远是精神的世界。虚构的文学所能给予的,也只有心灵的瞬间震撼了。在有生的年月里的短暂瞬间,超越一下现实世界对于我们的局限,获得一次自由的飞翔。从这点来说,拉金的诗是好诗。它们“可笑的”让一个叫沃尔科特的男人感到“...

有一天,我看到一只含苞待放的玫瑰

  有一天,我看到一只含苞待放的玫瑰 有一天,我看到一只含苞待放的 玫瑰 在一个 清晨 我不知道 她是正迫不及待地想要 开放,抑或 幻想 永远留在 此刻 但就在这时 一个小男孩 跑来 伸手折下花枝 然后 跑走 立 2014/10/24

几乎一瞬间

图片
  几乎一瞬间   一天晚上 在就要睡去的瞬间 我听见卧室的一角,书架上 某本我从未阅读过的书中 传来了 有人说话的声音 有人在笑 后来 有人发出了一声叹息 如此哀伤。 然后,就安静了。     第二天醒来,我仍清楚地记得 那不是梦 只不过像是 梦中的一座电影院 清晨,淡白色的天空正飞过一行没有头颅的灰雁 它们排成人字形的队伍 大声鸣叫 一直向着北方飞去。     对于我,写作从来不是一件纯粹个人的事情。相反,我总爱想像我写下的一段文字,被某一个人读到并喜欢。而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那些文字一旦被你读到,才有了生命。是你的目光,你的思绪,你的幻想,把你心灵中的生命之气,注入到了那些文字里。它就活了,开始向你讲述,和你对话。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仿佛我下了一只蛋,你把它孵化成了小鸡。   在那些文字中,有我的生命,当你悉心去读时,也就有了你的生命。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字和语言。它是我们心灵的桥、粘合剂。它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夜晚,我们又一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温馨的晚餐。   这就是一次阅读。     当然,没必要这么煽情。感谢每一位看过我的帖子的网友。我慷慨地码了那么多字, 70的朋友慷慨地给了我大量的免费的赞誉。那些赞誉太让人难以忍受了。我一直以来唯一的优点,自知之明,在70也都一件件失去了。成了村里一只赤身裸体的观赏动物。尤其,感谢留言的网友,你们数次给了我灵感。给予灵感,是最大的恩惠。你就是我妈。你是圣母玛利亚;我是您的儿子,耶稣。   好了,祝各位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立 2014/12/18

恐怖主义、宗教和素食

本来今年不想再写什么了,但今天听到一个消息,不得不仓促说两句。 几天前,就在我干活地方的邻街,发生了一次恐怖事件。一个来自伊朗的恐怖分子,劫持了悉 尼最繁华地段的咖啡馆。对峙十小时后,当这名恐怖分子要射杀人质时,一位女人为保护身边其他的女性被杀死,咖啡馆的经理用身体堵住了枪口,也被打死了。 那个女人, 34 岁,有 3 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她从小家里条件很优越,许多人是律师,企业家。她年纪轻轻也已经成了大律师。 今天又听到一个消息,就在悉尼恐怖事件发生的那天,巴基斯坦发生另一桩恐怖事件。塔利班恐怖分子袭击了一个学校, 140 人死亡。很多都是孩子。 一种宗教如果宣称可以为神或者正义去杀人,那么,它在今天就应该被认为是邪教。其实很多宗教都有邪教的成分。我认为,世界是不能寄希望于宗教的。 这就又想起了达芬奇。达芬奇是素食主义的先驱。他在那个年代已经开始反对杀生。(但不知为什么他又热衷于设计武器,不过,他设计的武器从来没有实际制造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成为一种素食动物,会以人造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形成一种杀生禁忌。不仅不杀狗,连珠,牛,鸡,羊都不杀。那时的人对任何杀戮行为, 都会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本来今年一直想写一篇废除死刑的文章。但只能明年了。我的观点是,死刑应该废除。任何个人或集体都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生命。这也有助于形成杀生禁忌。二战最大的失败,我觉得是战后把战犯送上了绞刑架,而不是宽恕了他们的罪恶。因此,人类失去了一次伟大的进步的机会,还停留在报复与惩罚的循环之中。(当然,终身监禁是必要的。而且,战争和死刑不同。我认为小布什的反恐战争其实是必要的。当然,政治家可能只不过把反恐当个招牌而已。)   立 2014/12/18

写在达芬奇之后的话

    写在达芬奇之后的话 * 在我上初中时,美术老师对西方古典绘画很有研究。所以,在讲《蒙娜丽莎》时,他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激情。这使得全班同学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如醉如痴,他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下课后我的一个学画的哥们儿又两眼发光和我谈论了很久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使我不敢把我的怀疑提出来了。我那时是市重点中学里的问题学生。我当时的疑问,第一,我怀疑是否真的会有如此邪乎的微笑;第二,我总觉得蒙娜丽莎小姐(那时我认为她是小姐)的微笑,在哪点儿总有一股子说不出来的不对劲。   达芬奇是迷人的。但毫无疑问,他被神化了。这说明,人类有造神的需 要。从这一点来看,上帝从来没有死,他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达芬奇的迷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奇思妙想,和他有能力把这种奇思妙想准确地画出来。内心世界一旦清晰地呈现出来,就会更加令人震撼。   但没有必要再谈论达芬奇了。我写的只是一部小说。尽管这部小说的 很多细节都有所依据,如果出于谨慎不说是正确的。它充满了知识,但它仍然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科普作品。在这里,我进行了不少虚构,包括对知识的叙 述,有时特意把它弄得似是而非,甚至胡说八道一气。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探索,而非发掘什么深刻的内容。尽管我认为有意义的形式必然会去有其有意义的内容,只不过,有时是对领悟力的一种挑战,就像在牛顿之前没有人认为苹果落地可以是一件意义深刻的事件一样。   我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像开头那部分一样,更像真的,一部貌似严肃的论文形式的新闻报道。但这样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虽然如今网络上获得各种知识很容易,但把它写成小说往往并不容易,其实比单纯虚构更加困难,这就像韵律诗和自由体。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不想把它写成一个“博尔赫斯式”的“不存在的书”。我希望别人在读到我写的东西时不会想到那个奇怪的瞎老头。但这样,我也就意识到了,我的做法本身就反映出这个可怕的瞎子对于我所施加的影响。我们远隔万里之遥,素未平生,他又已经死了,而现在我却要用拒绝来维系着我们之间的联系,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这就像有时我们用拒绝上帝来接近他。   或者说,有时总是爱把相爱的人分开。   * 我一直想写一部用书写成的小说。哪怕它只有一两千字,但每一句话都来源于另一部小说,并在内容上与原来的小说有着内在的关联。如果...

达·芬奇的隐秘笔记-一个天才的情爱悲剧 (4)

图片
  “显然,达·芬奇患有躁狂抑郁精神病(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恩里科·贝林格(Enrico Berlinguer)是米兰大学专门研究艺术家的精神状态的专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躁狂抑郁精神病是一种以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可在同一病人间歇交替反复发作,也可以一种状态为主反复发作。在精神病领域内,正常与异常往往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而天才就是一种罕见的有别于常人的精神状态。所以,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是某种精神病患者。躁狂抑郁型的天才,在创造力的巅峰时期都很少睡眠。”恩里科以牛顿为例,向记者解释:“牛顿的秘书记录,到秋天的时候,牛顿的创造力会达到巅峰:‘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之前上床睡觉,有的时候,他五六点钟才睡觉……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他都激情似火,几乎不会熄灭,他做实验的时候,极为精确、严格、精密……使我认为他的目标是某种超越人类艺术和生计的东西。’躁狂还使得牛顿不知饥饿,没有耐心坐下来吃一顿饭。但一旦离开实验室,牛顿就变得狂躁易怒。如果在这时遇到牛顿就算你倒霉,简直就像遇到了魔鬼。牛顿心胸狭窄,并且心狠好斗。不论在科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试图将对手置于死地。(注36: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 )生前遗留下了1896册藏书,一些小册子和笔记本。藏书中许多是希腊文和拉丁文,几乎没有一本与文学艺术相关。他曾对他的老师说:诗歌是一种巧妙的废话。藏书中有许多关于异国旅行的书,包括中国。生活中的牛顿,是一个脾气古怪,小心眼,偏狭,心狠手辣的人。他重名好利,贪婪又极为吝啬。牛顿一生生活简朴,缺乏审美情趣。家里唯一的装饰只有一座象牙雕塑。那是他本人的头像,而且价值昂贵也是艾萨克喜欢它的一个重要原因。牛顿不喜欢绘画。从来没有人说过他喜欢音乐,包括他自己。贪财的牛顿热衷股票投机。但在著名的英国“南海公司”投机泡沫中,著名的数学天才却失去本可获得巨额利润的高位出仓机会,直到死时他手里仍然持着这只倒霉的股票。它让牛顿亏损了4000英镑。当然比起那些因为南海公司而倾家荡产的投机者来说,牛顿的炒作业绩还是不错的。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吝啬,而非明智。据说,牛顿死时床下有一只盒子,里面装满了金子。牛顿一生最主要的职 业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巫师。一生研究炼金术的炼金术术士。他的一生大部分...

达·芬奇的隐秘笔记-一个天才的情爱悲剧 (3)

图片
    “ 显然,达 · 芬奇患有躁狂抑郁精神病(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 恩里科 · 贝林格( Enrico Berlinguer )是米兰大学专门研究艺术家的精神状态的专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躁狂抑郁精神病是一种以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可在同一病人间歇交替反复发作,也可以一种状态为主反复发作。在精神病领域内,正常与异常往往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而天才就是一种罕见的有别于常人的精神状态。所以,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是某种精神病患者。躁狂抑郁型的天才,在创造力的巅峰时期都很少睡眠。 ” 恩里科以牛顿为例,向记者解释: “ 牛顿的秘书记录,到秋天的时候,牛顿的创造力会达到巅峰: ‘ 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之前上床睡觉,有的时候,他五六点钟才睡觉 …… 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他都激情似火,几乎不会熄灭,他做实验的时候,极为精确、严格、精密 …… 使我认为他的目标是某种超越人类艺术和生计的东西。 ’ 躁狂还使得牛顿不知饥饿,没有耐心坐下来吃一顿饭。但一旦离开实验室,牛顿就变得狂躁易怒。如果在这时遇到牛顿就算你倒霉,简直就像遇到了魔鬼。牛顿心胸狭窄,并且心狠好斗。不论在科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试图将对手置于死地。(注 36 :艾萨克 · 牛顿爵士( Sir Isaac Newton  )生前遗留下了 1896 册藏书,一些小册子和笔记本。藏书中许多是希腊文和拉丁文,几乎没有一本与文学艺术相关。他曾对他的老师说:诗歌是一种巧妙的废话。藏书中有许多关于异国旅行的书,包括中国。生活中的牛顿,是一个脾气古怪,小心眼,偏狭,心狠手辣的人。他重名好利,贪婪又极为吝啬。牛顿一生生活简朴,缺乏审美情趣。家里唯一的装饰只有一座象牙雕塑。那是他本人的头像,而且价值昂贵也是艾萨克喜欢它的一个重要原因。牛顿不喜欢绘画。从来没有人说过他喜欢音乐,包括他自己。贪财的牛顿热衷股票投机。但在著名的英国 “ 南海公司 ” 投机泡沫中,著名的数学天才却失去本可获得巨额利润的高位出仓机会,直到死时他手里仍然持着这只倒霉的股票。它让牛顿亏损了 4000 英镑。当然比起那些因为南海公司而倾家荡产的投机者来说,牛顿的炒作业绩还是不错的。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吝啬,而非明智。据说,牛顿死时床下有一只盒子,里面...